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相继掀起了机器人研发热潮。按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原来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替代重体力劳动和复杂劳动,应用最广泛的是汽车制造业,如今则扩展到食品制造、包装等更广泛的领域。服务机器人虽未大规模应用,但已处于产业化前夜。
机器人将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似乎并不需要发展机器人。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发展机器人尤为重要。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能耗等因素使得我国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由“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而工业机器人技术将是转型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统计,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6860台,同比增长41%,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我国市场规模尽管已是全球最大,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012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25,远低于韩国的347、日本的339,不足国际平均水平58的一半。
政策扶植力度相当大
工信部将组织制订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到2025年,先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和服务等产业领域的应用可创造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的产值。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日发布报告称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40万台。
工信部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我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基本满足国际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机器人产业将重点发展面向汽车、电子、冶金、家电、电力、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开发炒菜机器人、煮水饺机器人、空中送餐传菜机器人、地面送餐传菜机器人、迎宾机器人、高楼清洁机器人、小型救援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深海探测型载人潜水器、智能水下机器人、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等海洋作业机器人等。
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地方政府们都在给“机器换人”做推手,施以事后奖励、拨贷联动、设备租赁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援助。在东莞和顺德,对设备购置费给予10%补贴,单个企业补贴额最高达100万元。在浙江,企业租赁设备实施“机器换人”的补贴达到了15%。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的机器换人政策,大多指定当地企业的装备产品。在近两年,中国已经出现了超过40个机器人产业园,对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招商也呈现白热化。广州一家龙头机器人企业,曾被上海以3亿补贴招徕,最终广州为留住企业,不但许诺同样条件,还以地皮“相许”。
机器人换人成本不低
不过,“机器换人”的代价并不低,浙江省制造型企业所用的自动化设备,90%以上来自国外。国外设备价格高昂,有时候并不一定适合企业的生产,还需要二次改装和调试,这些代价都是很高的。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技术基础薄弱、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标准体系、市场培育等多环节明显滞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尚未形成,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等问题。
广州数控研发部主任陈其忠曾为机器人投资算过这样一笔账:建立机器人制造厂至少需要2亿元,然后每年产销1000台以上,否则盈利便无从谈起。在大量资本进入智能制造业的时候,很多工业机器人已开始以“白菜价”叫卖。
技术、创新不足仍制约国产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以三轴、四轴的坐标机器人和平面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六轴的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重不足6%。而外资品牌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比重的62%,自主品牌产品还远不能满足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技术的落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时间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薄弱的创新能力。从机器人制造的专利数量中可窥一斑。2013年,我国的机器人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达4350件,但在核心技术上专利缺失严重。以在机器人制造中常用的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仅有26件,发明专利只有2件;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专利47件,26件是发明专利。
随着市场容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国产机器人发展速度很快。截至今年9月,国内机器人企业约420家,各省市在建机器人工厂超过30个。资本市场上,具备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达40多家。尽管数量猛增,守着广阔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厂商仍然无法“近水楼台先得月”。
企业表示“机器人换人”还需谨慎考虑
实际上,国产机器人有着与“中国制造”相仿的发展轨迹:包括减速器等部件仍依赖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进口,产品基本上还是“组装”而来;另一方面,口碑和技术皆发展多年的海外品牌在市场里更有竞争优势,国产机器人基本上才去销价求存的策略。无论如何,在政府们的动员之下,中国的工厂们正在进行大大小小的机器换人实验。
温州在2014年要组织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工作;东莞资料则显示,有接近70%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2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考虑开展。
对于制造业重镇们来说,“机器换人”也成了企业技术改造、乃至产业升级换代的先锋措施。东莞政府已经表明,要对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应用项目。事实上,对于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机器换人”未必是符合实际情势的选择。多家工人数字不超过200人的工厂主表示,它们没有在自动化投入上有足够投资以达到政府支持补贴的程度,也看不到未来两三年的订单前景,于是只能谨慎考虑。
尽管我国机器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甚至成制约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但也存在佼佼者值得学习。仅成立四年之久的长泰机器人通过技术自主创新,已积累50余项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今年7月还将国际机器人行业最高荣誉“IERAAward发明与创业奖”银奖囊入怀中,成为中国机器人制造领域十年来首个获此殊荣者。无论哪个领域,科学技术与创新都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中国机器人光光靠得天独厚的巨大市场和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如今,机器人不仅仅存在于人类无法从事的危险和超细致工作,服务业、餐饮业也正加大投入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售卖机器人、点菜机器人等等都在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未来,机器人也会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多,而衍生出更多的类型。